近日,省社科研究基地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高校大员工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研究中取得进展。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统计,2020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达到2.56亿t,不仅占用城市大面积土地,也造成环境污染。众多的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为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已经逐步被人们所熟悉,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取得一定进展。垃圾分类要成为人们普遍的自觉行动,任重道远。高校大员工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群体,该群体受教育程度最高而且数量庞大,同时,又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其垃圾分类行为一定程度影响国家未来实施垃圾分类成功与否。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效果并不明显。根据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要提高大员工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是否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员工对参与垃圾分类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影响大员工参与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大员工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等研究还比较薄弱,高校在推进大员工垃圾分类工作的可参考理论或成果还比较缺乏。在当前国家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员工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有关内容研究十分重要且迫切。
基于此,中心研究团队以农林类高校大员工为问卷调查对象,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高校大员工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高校大员工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建议。研究验证了运用计划理论研究大员工的垃圾分类认知对其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是合理和适用的,揭示了大员工的参与垃圾分类行为选择遵循“行为认知—行为意向—分类行为”的逻辑,在完善现有理论模型的同时,拓展了高校大员工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研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引入行为态度、主观准则、控制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等结构变量和若干包含内外部情况的观测变量,构建大员工参与垃圾分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较全面、系统地分析高校大员工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与建议,能为高校进一步普及推广大员工参与圾分类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该研究成果以“农林类高校大员工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为题,发表在国内重要核心刊物《林业经济》。本课题受到省社科研究基地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修新田博士/文